乔家大院在山西祁县乔家堡村,占地一万多平方米,建于清乾隆年间沈阳配资开户,后来几代人扩建,到民国初才定型。
整个大院像个城堡,院落层层套着,砖瓦精致,代表了晋商的典型风格。
乔家从穷起步,靠经商发家,到巅峰时资产上百万两银子,票号、茶庄、当铺遍布全国,影响力大得能跟朝廷借钱周转。
1937年,日军打进山西后,到处烧杀抢掠,实行“三光政策”,华北地区村庄被扫荡上百次,很多富户家产被洗劫一空。
可乔家大院居然完好无损,没被日军动一下。原因据说跟大门上挂的一面意大利国旗有关。
展开剩余84%乔家祖上乔贵发是起点,乔贵发生于1750年代,本是个穷光蛋,在祁县附近给人打工。后来跟结拜兄弟秦家合伙,走西口到内蒙古萨拉齐,开小店卖豆腐、草料、烧饼啥的。
乔贵发脑子活络,手脚勤快,攒了点钱后扩展生意,卖黄豆、茶叶,慢慢积累。
到了他儿子辈,乔全美接手,在包头开大德通茶庄,专营茶叶出口到蒙古和俄罗斯。乔家从这开始涉足大宗贸易,赚了第一桶金。
乔全美后来在太原设钱铺、当铺,家族财富滚雪球般增长。乔贵发死于1810年左右,家业传给后代。真正把乔家推上巅峰的是乔致庸,他是乔贵发的三子,生于1818年。
乔致庸小时候学过点书,但更擅长生意。哥哥早逝后,20多岁的他接管家业。
那时候清中叶,晋商正兴起,乔致庸看准票号汇兑的机遇,1860年创办复盛公票号,业务从汇款扩展到存款、贷款。
票号网络覆盖华北、西北,甚至到上海、广州。他管理严谨,强调信用,不放高利贷,靠稳健取胜。乔致庸还注重家族教育,选子弟到分号实习,学核算、谈判。
1870年代,乔家票号多家联动,总资产达几百万两银子。乔致庸低调,参与赈灾、修路,赢得地方名声。慈禧西逃时,乔家捐过银子,换来些保护。
乔致庸1907年去世,享年89岁,家业传给儿子乔景仪和孙子辈。
乔家大院的建筑也一步步完善。
1755年左右初建,乔致庸当家后大兴土木,加院落、砖雕,民国初扩到313间房。整个大院分六大院,布局对称,高墙围护,像迷宫。里面有祠堂、花园、仓库,体现了晋商的实用和奢华。
乔家财富来源主要是茶叶、丝绸出口和票号金融,到顶峰时富可敌国,民间说“乔家一跺脚,山西抖三抖”。
那面意大利国旗的来历,得从1900年义和团运动说起。
那年,义和团在北方闹腾,反对洋人,山西巡抚毓贤下令杀外国人。太原城内教堂遭袭,七名意大利修女逃到祁县求助。
乔致庸当时80多岁了,但听说后决定收留她们,藏在乔家大院的偏院几个月,提供吃喝,避免搜捕。局势缓和后,乔家人送她们出境。
意大利方面得知,驻华公使或当地天主教神父很感激,赠送一面意大利国旗作为纪念。
有些说法是神父孟择喜写的安民告示,贴在门上,说乔家是教会保护的。反正旗帜收起来了,没马上用。
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,日军全面侵华,9月破长城,10月打忻口战役,11月占太原。祁县随之沦陷,日军小队进乡村搜大户,抢金银、粮食。
乔家后人乔映霞或乔星斋掌事时,听说日军来,赶紧从库房翻出那面旗帜,挂在大门上。日军看到三色旗,认出是意大利的。
日本在1936年跟意大利签反共产国际协定,1940年正式轴心国联盟。两国是盟友,日军怕得罪意大利,不敢动乔家,转身走了。
有些版本说还贴了告示,称乔家是意大利财产。
日军在山西扫荡多年,1941到1942年华北大扫荡174次,但乔家大院没遭破坏,财产基本保住。
日军真会因为一面旗放过?从历史背景看,日军虽残暴,但顾及国际关系。二战前,日本想拉拢意大利对抗苏联和英美,1937年已签协议。日军在华看到盟国标志,通常避开,以免外交麻烦。
类似事有南京大屠杀时,德国人用纳粹旗保护中国人,乔家这招算借势自保。
乔家大院躲过日军后,抗战继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。战乱中乔家生意受影响,票号关门,部分资产流失。家族成员分散,有的去城市谋生。
1949年后,大院转为公共财产,1950年代列为文物单位。1985年建祁县民俗博物馆,1986年开馆,展晋商文物如票据、算盘。
2001年,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评5A景区,2019年因管理问题暂取消,后整改恢复。现在游客多,门票收入高,周边开发旅游。
参考资料:
1、乔致庸的后人 蔡伟 2006年第9期 2006-03-07
2、乔家后人聊《乔家大院》(组图) 山西新闻网 2005.03.11沈阳配资开户
发布于:河南省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